路面六七米宽,路两边是茂密的法国梧桐,商家不少,大多门面很小,楼房林立,大多低矮陈旧。来往的行人不算多也不算少,车流倒是不小,要不是单行线,堵车是常有的事。
这就是干河街,曾经市区的主干道、主商业街。
这里,记录着上世纪80年代的繁华;这里,有硖石人记忆深处的激情岁月;这里,弥漫着历经沧桑后的从容与恬淡。
硖石干河街区块,市区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将进行城市有机更新。
这一消息像一粒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层层涟漪泛起一代又一代硖石人已逐渐模糊的悠远回忆。
昨天上午9点,我来到干河街。
春意浓厚的时节,老街两旁的梧桐树,苍翠挺拔,隔上两三米就有一棵,在路人的头顶,织起一片绿网,别有一番美丽。从没有这样细细看过这条老街,每回来这里,都是有事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道路两边,有新面孔,也有再熟悉不过的老店,比如新华书店,比如徐志摩旧居。还有的已经闭门谢客但建筑依旧存在,比如新华书店对面的硖石电影院。
每个建筑都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把绿色玻璃打成碎片,粉刷到墙面上,玻璃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这样的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典型的建筑特点。硖石电影院便是如此。
这幢经久年衰的楼房看起来有些消颓,驻足,似乎依旧能够听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上映时的人声鼎沸。“干河街49号”蓝牌下,“售票处”三个大字,不知藏了多少硖石人的回忆。
时间回到1995年,读小学的我,第一次上硖石电影院看电影,是学校组织的,每个班级组队步行到电影院,这是种非常新奇的体验,那股子新鲜劲足以让一个小学生兴奋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父母当年谈恋爱也会去硖石电影院看电影。看电影,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是年轻人最重要的文化休闲方式,它传播着最新的精神文明,跟现在一样,也是时髦与浪漫的代名词。
城市有机更新,这里,会不会从此消失?
“我也曾害怕这样的事发生,所以当有人提到拆除硖石电影院,重新建设的时候,我坚决反对。”张镇西,市文创办(历史街区管委会)主任这样说道:有机更新,是对城市街巷、建筑、人文、商业、功能等重新梳理、激活,以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一种手段。改造,更要面对现实,需着眼未来,但也要遵循历史。
就在昨天,市政府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签约仪式上,浙报理想文化发展公司为干河街绘制了一张美好蓝图。
深度的文化挖掘,是干河街区块改造的内容之一。
原硖石电影院旧址,未来,将会融入海宁电影名人史东山与老电影文化,改造原有的硖石影院成小厅多厅,播出独立文艺电影、优秀小电影、与海宁有关的影视片。坐在熟悉的电影院里,看一场老电影《地道战》,或是文艺片《喜鹊岭茶歌》,都将成为可能。
未来,走在干河街,喧闹的人声将会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安宁的文化气息。文化的滋味,将随着有机更新进一步蔓延整条老街。
改造后,海宁城市文化客厅将会入驻老街。这是一座营业到凌晨的书城,它的每个角落和走廊全部布置成阅览区,累了,坐下来喝一杯咖啡、品一品清茶,再舒适不过。
元宵前后,干河街两侧会挂起传统灯彩,柔和的灯光,将进一步凸显老街的历史韵味。你可别觉得灯彩就是传统的、土气的,这次,灯彩将推陈出新,灯光秀将取代传统灯彩,届时,选一条小巷,用灯光装扮出“满天星”。夜幕来临,伴侣们在这片灯光隧道下许愿、谈心,多么美好的画面。
除了文化,对大多数硖石人来说,干河街曾是最繁华的商贸中心。
中宁巷、干河街交集处第一家商店是培隆百货店。从培隆起,依次是大同姚记车行、理发店、照相馆,旁边有条弄堂,弄口西有家裁缝店,隔壁是杂货店、烟纸店。最抢眼的是大富贵戏馆,大厅内两边挂着戏班子演员的大照片,戏馆门口还有现做现卖的葱油烧饼摊,生意火热。
早在1943年,硖石已经有“小上海”之称,当时的人这样描写干河街:这是一条庄严肃穆的街,街上排列着邮政局、电报局、银行、商会、报馆等机关,一到上下午办公的时候,满街都是穿制服、挂徽章的工作人员,俨然有“政治中心”的气象。
从曾经的政治中心到后来的商贸中心,再到如今的萧条,硖石人感怀唏嘘。
城市有机更新,目的就是要让老街重新“活”起来,挖掘文化,提升城市品质,传承城市文脉,让市民体会更多元的历史老街;同时将“文艺”的基因注入传统,让旅游与商贸“联姻”,吸引周边游客来这里坐下来、住下来、静下来,过一种“慢生活”。
引入一批庭院艺术客栈和文艺民宿,在浓浓的历史文化老街留宿一晚,感受这里别样的地方文化;打造一批各具特点的“潮店”,或酒吧、或手工……而建筑风格上,整条老街将呈现出民国风情:保留仓基街清末青砖黛瓦的建筑,保留徐志摩旧居等民国建筑以及硖石电影院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
未来,当你走在干河街上,会像走在时光隧道里,从古到今、从老到新、从历史到现代,有回忆、有体验、有憧憬。